西宁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信息资讯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971-6275815

    重走英雄路|再忆杰桑•索南达杰,他是我永远的榜样

    2024-01-18 15:26:14

    来源:三江源报   作者:葛永祥

    阅读:14876

    评论:0

    [摘要] 这不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在重走英雄路过程中亲眼看到他所创下的一个个“人间奇迹”后,我对这位儿时起就知道的英雄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他就是“环保卫士”“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荣誉获得者——杰桑·索南达杰。

    这不仅是一次采访、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在重走英雄路过程中亲眼看到他所创下的一个个“人间奇迹”后,我对这位儿时起就知道的英雄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他就是“环保卫士”“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荣誉获得者——杰桑·索南达杰。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榜样是先锋模范,是生动教材,更是指引全体人民奋楫前行的精神伟力。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伟力,让此次采访之路变得意义非凡……

    一棵树,一院落

    说起玉树州治多县,因其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人们经常会调侃地说:“治多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
    在这样一个地方,树,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珍稀物种。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牧区群众还没有完全摆脱吃不饱、穿不暖的窘境。还要在克服5000米的海拔、年均-5℃的气温、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种活一棵树需要多难?今天的人很难想象。

    但在治多县城一户普通藏式民居庭院,一颗枝繁叶茂的杨树穿着时髦的“雪装”挺立在院落的东南角,这不仅打破了“治多种不活树”的魔咒,而且也在全县百姓心中种下了“治多可以种活树”的种子。
    30多年前,杰桑·索南达杰从州上带来一株杨树苗木,植在温棚里。为了避免高原的寒风透过墙缝吹进温棚,他用杂草裹上泥巴填充在石头间的缝隙中。

    三十多年里,温棚的塑料膜换了一次又一次,曾经的小树苗已经顶破温棚,长成了六米多高、根深叶茂的大树。
    如今,院子里的这颗杨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成为治多县城最亮眼的一棵树。夏日,绿意婆娑如英雄光芒四射;冬日,迎风傲立像英雄刚毅坚强。
    人们在瞻仰这颗树时,仿佛能看到当时那个果断放弃北京翻译局工作选择回到家乡从事教书育人,扎根治多、不畏风雪严寒的青年杰桑·索南达杰的影子。
    一个人栽下一棵树,引得一群人栽种一棵又一棵树。在治多人眼中,这是他们守护草原的平凡事。但就是这样平凡的小事,影响了众多玉树儿女,他们用心、用情守护着这里的生灵、草原和江河之源。
    庭院里,是一片宽敞的院子和一排卧“L”型藏式风格的平顶房。客厅里摆放着富有年代感的锅碗架、茶几、沙发、洗脸盆架、板凳、折叠椅、汽灯、相框、烛台、电炉子架等。卧室地面是由青砖铺成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盏没有灯罩的15瓦白炽灯。这就是杰桑·索南达杰的家,温馨的港湾,发生过多少次别离、相聚的故事,但是1994年腊月的那次别离却是与家人的永诀......

    在这棵杨树的旁边还有一口井,是杰桑·索南达杰和他的几个弟弟一起挖的,井口边缘一颗颗小石子镶嵌着“吃水不忘挖泉人”的字样。杰桑·索南达杰曾对他的秘书说,在红军时代,毛主席的部队路过沙洲坝,看到群众吃水困难,就和战士们一起挖了一口井,群众喝上了甘甜的井水。沙洲坝的群众为了纪念毛主席在井边竖起一块石碑上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描红大字。杰桑·索南达杰用小石子在水泥上镶嵌的“吃水不忘挖泉人”的字,就是要让家人和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牧民的后代更要铭记“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心怀感恩,听党话、跟党走。

    杰桑·索南达杰始终心怀敬畏和报效家国之心,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放弃了舒适的生活,选择了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与盗猎分子作斗争,用生命守护着这片高天厚土上的生灵。院落里的房子、杨树和井静默无语,但是背后的故事感人肺腑,将一代一代地流传,芳菲的年华,不朽的岁月。

    一座碑,一面旗

    循着杰桑·索南达杰走过的足迹,我们踏上了去往索南达杰保护站的路。在杰桑·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看到,不少途经青藏公路的行人停车驻足于此,敬献哈达、水果、酒……表达对杰桑·索南达杰的敬仰之情。

    索南达杰保护站成立于1997年9月,是杰桑·索南达杰殉职后民间环保人士通过社会募捐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站。因为之前,杰桑·索南达杰曾经带领的治多县委西部工委工作人员,不仅没有房住,也没有一顶帐篷,只有一辆“2020S”型北京吉普车,一年四季巡查可可西里——“走在车上,吃在车上,住在车上”,条件极其艰苦。

    神秘的高原精灵——藏羚羊,三三两两出现在公路旁,不时有路过的人下车拍照,它们也不怕人,自顾自地低头吃草,那画面就是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最真实写照。
    要知道早在四十年前,这里对藏羚羊而言无异于屠场,盗猎分子们的疯狂猎杀曾一度使它们濒临灭绝,血腥杀戮是可可西里上空的悲歌。

    笔者与邓海平(左)合影

    迎接我们的是索南达杰保护站巡护员邓海平,他没有多少言语,憨憨的脸上有着与其他巡护员一样的沉稳与老练,定期巡山、制止盗猎、救助动物,是他每天的工作日常。

    每年6、7、8月间,成群结队的临产藏羚羊长途跋涉由昆仑山东部经过此地向西,进入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这也是邓海平一年中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深入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腹地,小心翼翼地为这些精灵们保驾护航,每一次都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短短一百多公里的路,往往能走上十几天。

    邓海平回忆说,2017年9月,在日常的巡护途中,他在317国道沿线发现一只被车撞伤的母藏羚羊,在救助过程中他也被疾驰的大车撞伤,身体留下残疾。有些人问他,这样做是否值得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认为很值得,因为我在英雄的保护站工作,杰桑·索南达杰为了这片净土付出了自己生命,我这点伤算得了什么,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仍旧会毅然决然的冲上去。”

    每当回忆起救助藏羚羊的场景,邓海平的脸上写满了坚定从容,那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满足,有多少疲惫都掩饰不了……
    邓海平抚摸着在保护站救助的一只小藏羚羊,擦干它嘴角残留的奶渍,与小藏羚羊亲切的嬉戏,时而会亲亲它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小藏羚羊们也很聪明,记住了他身上的味道,会一直跟在他的身后。
    我想,当年杰桑·索南达杰也是这样爱藏羚羊的吧,以至于他付出自己的生命去守护它们。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索南达杰保护站的硬件设施日渐完善,藏羚羊的救助与训练也越来越科学和规范。

    高原上稀薄的空气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并没有削弱万物的生命力,反而从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到如今像邓海平一样的巡护员的不懈努力下,这里的动物和人类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和谐共生。他们把自己的职业和使命与保护藏羚羊、保护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唱响了一曲曲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时代赞歌,也为玉树的生态环保事业树起了一面旗帜。

    一条路,一盏灯

    傍晚时分,我们到了治多县索加乡。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高寒缺氧,被称之为“天边的索加”。以前这里信息不灵、交通闭塞,牧民群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1985年10月间的大雪灾,索加乡牧民的25万牲畜冻饿死亡,牧民生活艰苦异常。杰桑·索南达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任索加乡党委书记。面对这些,他没有退缩,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和牧民群众奋发图强、迎难而上。“如果不把索加建设好,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像样的日子,我愧为索加的儿子,愧为一名共产党员!”杰桑·索南达杰曾这样告诫自己。

    如今的索加乡干部,谈起杰桑·索南达杰的事迹依然记忆犹新。吃饭间隙,今年75岁的退休放马员英巴告诉我。有一年冬天,杰桑·索南达杰带领几名乡干部,冒着零下40℃的严寒,实地踏勘索加至沱沱河的冬季运输线,七天不眠不休的勘测,他们用脚步丈量了140多公里的路程,垒起了路线标记,开通了这条维系索加乡生产、生活的生命线,为索加的生产自救、物资拉运开辟了道路。从此,索加乡再也没缺过过冬的粮食。

    1991年,在杰桑·索南达杰的极力争取下,将索加乡至县城公路列入以工代赈项目,全长265公里的公路修通近百公里,实现季节性通车,这条公路修通之后,结束了索加乡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历史。

    翌日,杰桑·索南达杰在索加乡担任党委书记修建的“带走廊的干部宿舍”、索加乡干部夜校先后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思绪也随着那些具有年代感的建筑似乎穿越到了那个年代。乡干部介绍,杰桑·索南达杰在这里举办的青年牧民扫盲班上授课,给干部职工上党课,宣传党的十四大精神等一系列活动......
    岁月流失,流不走索书记留在索加乡党员干部和群众心中的形象和那些为民办的好事、实事。
    杰桑·索南达杰是一盏明灯,照耀着更多的人沿着他的足迹前行……

    记者手记:在有限的时间里采访一位在藏区乃至全国都举足轻重的英雄,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的故事要远超文字和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但这一次采访却给我的身心和灵魂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和感动。我不敢说杰桑·索南达杰在我的笔下有多生动,因为他的形象早已刻在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心中;我不敢说英雄的事迹仅仅只是我所描写的这几件事情,因为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有关他的说不完的故事……
    杰桑·索南达杰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精神一直活在这片土地上、活在人们的心间,同样也活在我内心深处的那块土地上,成为了我永远的榜样。  作者:葛永祥


    关键词: 重走 英雄路 再忆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青海热线

        青海热线

        2442文章
        344.0万总阅读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50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可用: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