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之前毕业的MBA学员(现私募基金经理)和一位博士(现大学教授)在群里的对话挺有意思。
经理
当下事件属于黑天鹅还是灰犀牛?
教授
“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人们容易认为前面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就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因而忽然突然出现一个黑天鹅,他就傻眼了。
经理
看定义,是黑天鹅;看现在过程,有点像灰犀牛。
教授
2017年3月,新华社就关注到了“灰犀牛”的存在一篇题为“透视‘逆全球化’表象”的文章中,新华社记者提出,“灰犀牛”比“黑天鹅”更可怕,更值得关注。那么“灰犀牛”一词从何而来?多年前,一本畅销书《黑天鹅》让大家熟知了“黑天鹅”这个词,如今也是一本书让大家认识了“灰犀牛”。《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让“灰犀牛”为世界所知。类似“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可以说,“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灰犀牛事件往往指你看到了危险,但是习以为常,不相信。
经理
这个地方很到位: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
教授
美国特朗普退出很多国际组织,英国脱欧,这些都是很强烈的信号:去全球化,在西方出现,而且可能会持续很多年。我们很多人还迷信觉得国际化一定向前走。一旦国际封闭出现就会是灰犀牛事件。怎么会封闭呢!其实早都看到了,只是视而不见。
经理
主要想,防疫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应用到企业管理中。
不确定性不是因为创业而产生或强化,相比于大公司的专业化管理,创业活动更注重利用不确定性,创业者更擅长于应对不确定性,捕捉和利用不确定性会带来机会,这是客观事实。
此次疫情显然是突如其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
从短期看,疫情限制了人们的聚集合作。企业组织存在的价值在于集体合作,疫情恰恰不许人们聚集。所以受伤的不仅是小企业,是所有的企业组织,差别只是大还是小、长期还是短期、能承受还是承受不了。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者,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疫情期间要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活下来才能发展。近日各地陆续出台了各种保护中小企业的措施,总体上是降低成本,这些是外在,企业自身更要重视和努力降低成本。
第二,想法设法用好员工的脑袋(智慧)。与员工沟通共度难关,努力探索在家工作的各种办法。数字经济时代要用员工的脑袋而不只是身体,硅谷的互联网公司(如Airbnb、Linkin)等没有一个个窝在格子里的“码农”,他们用优厚的福利、一日免费的三餐吸引员工来公司工作,而绝不强迫。很多企业可能说我们不是互联网公司,请问您用微信吗?您因为有秘书而离得开手机吗?如果不能,别找借口,行动!人工智能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人工,疫情之前就已经如此,此次疫情会加速,这是能够看到的未来。改革自上而下、创新自下而上,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证明有效的措施,不管如何降低成本,都不要把员工当包袱。不确定性意味着例外,意味着意想不到,意想不到位列德鲁克所说的7种机会来源之首,发挥集体力量,有助于识别新的机会。
第三,把未来趋势分析和低成本试验结合起来,而且以后者为主。想象一下,您现在掉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坑,除了焦虑和恐惧还能干什么?手脚并用地小幅度摸索!这是创业式的行动机制,是非预测控制,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和隔离用于防疫情一样。低成本尝试、基于最小化产品的快速迭代、精益创业、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这些都是创业者在不确定环境下探索出来的有效办法。
疫情总会过去,相信时间不会长。人还会聚集,还要合作。短期影响巨大,但不会改变长期的商业逻辑,是专家们的基本判断。防疫期间的行为要考虑长期性,例如,即使疫情过后也要继续多利用员工的脑袋;意想不到的疫情会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机会,把握和利用机会但不要强化短期行为的投机。疫情过后,恢复信心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生产的恢复会比经营的恢复快,国内市场的打通会比国际市场快。政府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短期救助过渡到长期的政策改进,给经营者特别是创业者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创业者更加擅长应对不确定性,但不意味着创业者喜欢不确定性。创业者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是在不确定性的情境中锻炼出来的,不得不的成分更大。政策长期性、稳定性有助于降低不确定性,创业者可以形成清晰的预期,信心自然也就增强。近年来,中央就弘扬企业家精神、改善营商环境出台了多项具体且有力度的政策,应该带头斩钉截铁地落实,行胜于言。
引导企业家树立信心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健康的营商环境,健康的营商环境需要最大限度地打击短期性的投机行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这自然有助于驱使企业行为长期化,这需要加强法制的手段。
敢创业是信心的体现,长期行为取向才是真正的信心,这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底气。
企业的转型力度需要加大。数字化转型是重要的方向,会有更多的企业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数字化转型不只就是发展电子商务,还包括利用大数据决策,决策的科学化。大数据在防疫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拉近了数字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距离。
转型的另一个方向是对社会事务的关注,承担和把握对社会价值创造的责任和机会。随着数字化转型,企业平台化、生态化势不可挡,企业主导的生产经营边界与政府负责的公共事务的界限不是那么泾渭分明,防疫期间武汉的物质分配、慈善救助等更加显示政企互动的必要性。以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央企、国企带头,企业主动性不够,存在为了长期利益的“投资”,还有不少功利性的社会责任行为,视社会责任为责任,今后会变化为视社会责任为机会。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创业的兴起,这种势头已经显现,疫情过后会加速。改善民生不仅是让人民有钱,还要有生活的质量、健康的保证,这和经济从量到质的转变同理。
淘汰,也不可避免。改革开放40多年,企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小米只用了8年就进入世界500强,成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公司;华为顶住了美国举国之力的打压;现代化工厂越来越多等等,总体水平是在提升,但好的真好,差的也真差。40多年前是普遍落后,甚至不存在真正意义的企业,现在是高水平上的不平衡。差距缩小,整体水平提升,是大的方向。跟不上的会被淘汰,想做差的应该被淘汰。
(此文第一稿纳入《十六位管理学家谈“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后有所拓展并加了标题)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